全国中文学科“双一流”建设高峰论坛于珠海成功举办

Body

12月2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峰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主办,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院长/系主任与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会议。
大会伊始,朱崇科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新时代新形势下,要以新理念、新举措积极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自2015年建系以来,致力于华文文学与文化、中西文论与文化、古典学术研究三大平台建设,已构建一级学科完整的教学科研单位,而自中山大学2018年秋季工作会议提出“院系办校”的战略部署后,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本次高峰论坛,希望更积极地探讨学科建设理论、规划和任务,交流院系建设进程、经验和成果,以携手共进、协同创新。

与会专家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如何因应“双一流”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热烈的交流。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怡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带来机遇也面临挑战,必须调整工作思路,转化积极因素,顺应指标,同时又超越指标,在科研培育、学生教育等方面实实在在的开展工作。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杰教授提出,中文系(珠海)的成立应运而生,可谓“一校之力,两元之变”,可以在尊重学术自身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双一流”面目的多样化和学科建设的特色化,值得期待;同时要用“第三只眼睛”看待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其发展,超越中国人、西方人(片面)看中国的局限,要既具有世界视野又具有中国人的情怀、与情感。澳门大学中文系朱寿桐教授提出,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发展来设置学科,并以澳门大学中文系为例说明依循轻型、中型、重型三类不同规模做实际考量并以此调整方向,扬长避短。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方长安教授提出,要做好院系的行政服务工作,纾解教师压力,使教师更自动自发地投身教学与科研。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吴兆路教授指出,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需要引进人才,也需要培育人才。对于薄弱学科,则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教授就学科结构如何完善、重大课题如何培育、人才梯队如何发展、国际交流如何开拓等方面做了经验分享,并倡议帮助青年教师制定量身定做的职业发展规划。
如何借助“双一流”的东风办好中文学科则是专家们讨论的又一重大论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教授认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共享资源,学科互补,多元发展,是中文学科发展的新模式,如果进展顺利,甚至可以对中国高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与示范作用。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汪卫东教授指出,传统院系要不断推动管理改革,打破终身制,而新建院系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国际交流、社会服务方面抓住所在地区特点进行特色建设。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教授指出,院系负责人要体现胸襟、气量、眼光,在学科建设上尽量使各学科齐头并进,在发展过程中优中选优,注重学术含量、学术操守,并勉励教师同事既要站稳讲台、又要立足学术圈。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军君表示,要将中文研究与西藏特色研究结合,并加强对西藏语言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指出,跨学科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华文文学是重要的、有特色的跨学科研究,要转换思维,突破现状,走出更宽阔的华文文学研究之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树勤教授分享了建设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学科群经验,就如何结合地区优势和院系特色做跨学科资源整合做了具体建议。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副主任范常喜教授指出,“双一流”建设要防范可能带来的学科“偏食”问题,做好学术保底措施、评估量表中设置学科内部均衡指数。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王坤教授强调,“双一流”建设要立足于现实、执著于经典,即既要顺应现实、推动现实,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严谨的建议,又要做纯学问、真学问,一方面向经典学习,一方面将自己的学术努力做成经典。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刘湘兰教授指出,院系办校理念要真正落实,关键在于下放人事权、财政权,同时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并对教师晋升做分类考核。
在各位专家的发言过程中,碰到不少热点时大家纷纷插话,而且对于这次议题的关键词“双一流”“院系办校”印象深刻,同时也对中文系(珠海)的办系理念与特色挖掘展现出浓厚兴趣。最后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做了简短总结,他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呈现,认为这次高峰论坛进展有条不紊、讨论卓有成效,并约定将于明年扩大规模,做更细致、充分与高效的研讨。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本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峰论坛,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会议。该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进一步明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责任使命,以及促进中国高校中文院系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孵化作用。